為謹遵習近平總書記“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叮囑,大力弘揚革命精神、繼承革命傳統、緬懷革命先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蘇區創建時期的重要區域,曾經為我黨革命事業輸送過十多萬兒女的永新縣,2014年投入5000余萬元,選址建設永新革命烈士紀念園(陵園)。
自2012年起,北京望天樹景觀規劃設計參與到永新縣紅色文化景觀節點的設計制作中,先后設計并部分建成了:“紅飄帶”城市(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紅色主題壁畫景觀、“紅軍長征先遣隊從永新出發”高架水渠剪影主題景觀、“十送紅軍”主題情景雕塑、“挑糧上井岡” 主題情景雕塑、“軍民魚水情”主題情景雕塑、三灣改編景區入口黨旗景觀、永新紅色主題序言景觀、“揮師上井岡”主題場景、永新之門主題景觀、濱江主題文化公園、三灣改編景區等一系列樣式新穎、特色鮮明的開放性文化景觀節點,實際建成后多次受到各級領導和地方群眾的一致肯定。
2015年中,北京望天樹景觀規劃設計受永新縣民政局委托,進行永新革命烈士陵園節點景觀設計,包括“主入口方案設計、主題圓雕設計、革命烈士紀念碑底座浮雕設計、擋墻浮雕設計、牌坊浮雕設計、烈士英名墻方案設計等。
本方案從人視角出發,主入口景觀以平直條石側立成為入口主標識,正面書寫項目名稱,背面書寫郭沫若的著名詩詞《宿永新》。其后書卷式浮雕墻作為背景。
側立平直條石在莊重之中略顯靈活,角度更加符合正反兩面人視角觀看,同時不至于過于呆板,并能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方案2主入口采用敦實質樸的自然原石為基底,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正面陰刻著紅色的“永新革命烈士紀念園”書法字體,背面引用郭沫若所寫詩篇《宿永新》表達永新在中國共產主義革命中做出的巨大犧牲與突出貢獻。
烈士英名墻介于烈士紀念碑與無名烈士墓之間,既是景觀主軸線的終點,又是主輔兩個片區的過渡。英名墻同時兼具擋土墻功能,因而設計時巧妙利用轉角將英名墻的簡介安排在側面,8000多個烈士英名布置在正面,33×2.6米的墻體過長,中間用紅色五角星搭配鋼化玻璃營造出清澈而通透的效果,化解紀念碑廣場和英名墻硬化材質過于集中的壓迫感,形成視線焦點,反而更加襯托突出英名墻。
圓雕主題的設計定位于“失去”,用最樸實的人類情感去表現烈士精神,分別選擇母親、妻子、兒子三個身份,去表達“母親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兒子失去父親”,讓每一個參觀者都能感同身受的體會烈士犧牲所帶來的傷痛,理解我們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
主題圓雕小樣實景(工藝:樹脂噴漆)
革命烈士紀念碑底座浮雕設計(正面)
設計主題: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
設計理念:紀念碑正面浮雕設計理念來源于“以當代視角表現紅色精神、傳承紅色記憶”。
設計畫面構圖意在突出紅軍人物主題,中間為三個紅軍頭像浮雕,被五星與綬帶簇擁,身后冉冉升起的紅日光芒萬丈,兩側飄揚的紅旗上書“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時代解讀,兩側輔助以青山、松柏、菊花等襯托主體。
革命烈士紀念碑底座浮雕設計(側面)
設計主題:黨指揮槍從勝利走向和平。
設計思路:設計畫面核心圍繞“黨指揮槍”展開,表達永新是“三灣改編”的發生地,中國共產黨創造性的在這里確定了“黨對軍隊和絕對領導”的人民軍隊建設根本原則。所有的革命志士由此出發,開創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土地革命、解放戰爭等一系列偉大勝利,最終迎來了新中國的和平曙光。
畫面兩側,和平鴿、橄欖枝映襯著在“黨指揮槍”的精神指引下,從勝利走向和平。
設計主題:永新紅色經典畫卷。
設計思路:左右兩側浮雕整體構成一幅畫卷,采用裝飾敘事設計手法,把發生在永新重要的紅色事件按照構圖與藝術表現需要合理的分布,運用植物、建筑等元素進行穿插與貫連,使得5米高、21米長的畫卷層次更加分明,構圖更加豐富。
擋墻浮雕設計(左)
擋墻浮雕設計(右)
相關推薦:《用現代藝術視角塑造紀念性(紅色)文化景觀》,《永新縣“紅飄帶”城市(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節點設計與落地實施》,《江西永新“紅軍之路”系列紅色文化主題景觀設計與建設》《三亞梅山老區革命烈士陵園景觀設計》
(望天樹景觀規劃設計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